大暑酷熱猛于虎
《孝經援神契》:“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,六月中。大小者,就極熱之中,分為大小,初后為小,望后為大也!币簿褪钦f,小暑、大暑皆為一年中最熱的時候,大小之分,只不過是時間前后之分。一則宋朝筆記記載:“時暑中,公(范質)執一葉素扇,偶寫‘大暑去酷吏,清風來故人’!蹦强琳崂裘陀诨,卻也是猛不過大暑,言大暑之熱極。
天氣雖然悶熱,但是土地還是很潮濕的,這也是大暑中二候“土潤溽暑”的特點。三候“大雨時行”,都說明了古人非常強調土、雨在此節氣的特殊性。古人深知“土厚水深,居之不疾”之理,“生氣所生,土厚水深,草木暢茂!边@樣的水土宜人宜家。農諺也說“伏天雨豐,糧豐棉豐”“大暑無酷熱五谷多不結,大暑連天陰遍地出黃金”。另外,大暑期間的高溫也是正常氣候現象,喜溫的水稻、棉花等農作物正需要充足的陽光,否則會影響生長。也正因大暑之熱極,熱出了一些奇觀奇事。中國許多城市都有“火爐”之稱,而最熱之處卻是在新疆吐魯番,清代詩人蕭雄在《西疆雜述》中記:“試將面餅貼之磚壁,少頃烙熟,烈日可畏!
道醫養生筆記丨大暑酷熱猛于虎,嚴防濕邪避風寒
烈日可畏(資料圖)
古人的“避暑會”
大暑一般處在三伏里的中伏階段,“伏”有避匿之意,從犬,狗在炎熱中只能老老實實地伸舌消暑,人們在夏天也要避開炎熱之毒殺。唐代顏師古注《漢書》云“:伏者,謂陰氣將起,迫于殘陽而未得升,故為藏伏,因名伏日!贝蟾拧胺铡弊畛踔庠谟趧袢穗[伏避暑!逗鬂h書·和帝紀》“永元六年,初令伏閉盡日!弊⒁稘h官舊儀》:“伏日厲鬼行,故盡日閉,不干他事!狈盏牡谝惶煲]門休息,如為三伏,大約就像是現在的暑假了。
古人伏日避暑也是有很多雅趣的,五代王仁!堕_元天寶遺事》:“長安富家子弟劉逸、李閑、衛曠,家勢巨豪,而好接待四方之士……每至暑伏中,各于林亭內植畫柱,以錦倚結為涼棚,設坐具,召長安名妓間坐,遞相延請為避暑之會,時人無不愛羨也!贝送,則“于鳳亭水榭,雪檻冰盤,浮瓜沉李,流杯曲沼,通夕而罷”,才算得上“避暑會”。
道醫養生筆記丨大暑酷熱猛于虎,嚴防濕邪避風寒
老北京“二伏面”(資料圖)
老北京“二伏面”
北方有句俚語,“頭伏餃子二伏面,三伏烙餅攤雞蛋!北狈饺讼裁媸,一到夏天更愛吃面。不過,老北京的二伏面最講究的還是麻醬涼面,面條出鍋后用涼水過幾遍,俗稱“過水兒面”。其做法也十分簡單,只需把芝麻醬用筷子挑出一坨擱在碗里,加上點鹽,再加上點兒涼開水,用筷子順著一個方向攪動把它澥開,再攪一攪,芝麻醬又變稠了,這時再加點兒涼開水接著攪,反復多次,直到能拌面的程度就行了。再挑幾根嫩黃瓜切成細絲兒,準備上幾瓣剝了皮兒的新蒜,這才算是“標配”。這“二伏面”簡單易做,是十分適宜的夏季飲食。當然,還因為此時人們易患“苦夏”。
平時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較虛弱,如果飲食失節,饑飽失宜,偏嗜生冷,就會損傷腸胃,以致抵抗力減弱,就很容易“苦夏”。大蒜性味溫,辛、甘,能溫中健胃,消食理氣。黃瓜味甘,甜、性涼、苦,具有除熱,利水利尿,清熱解毒的功效。這麻醬涼面看似簡單,卻營養豐富,還能預防治療一些暑熱疾患。
道醫養生筆記丨大暑酷熱猛于虎,嚴防濕邪避風寒
防邪濕避風寒(資料圖)
嚴防濕邪避風寒
夏季天氣炎熱,人體毛孔開放,汗出不斷,陽氣大泄,衛外不固,風寒之邪極易乘虛而入。此時降雨不斷,潮濕充斥,空氣濕度達到全年之峰值。暑濕邪氣乘虛而入,則易傷及于脾,且易與暑熱相兼為患。濕熱交蒸,常使人感到頭昏身重、胸中煩悶不適、四肢無力、食欲不振;濕熱下注,可致腸炎、痢疾等胃腸疾患;寒濕侵襲,則易發陰暑。平時就需注意飲食,營養均衡,多選擇以五谷雜糧為主食,不僅具有很好的養生功效,還能排毒養顏、防濕邪。例如:薏苡仁、燕麥、小米、綠豆、紅豆等?蛇m當多食用山藥、胡蘿卜、苦瓜、莧菜、西瓜等,清熱解暑的同時降體內濕氣。此外,要少吃油膩食物,避免消化不良。還可以利用中藥藿香煎汁然后進行足浴泡腳,在浸洗過程同時進行足部按摩,是祛除濕氣、消解暑熱的好方法;蛘甙寻~熬汁,然后兌水稀釋沐浴,可除身上長的小紅疙瘩,對毛囊炎、濕疹等夏季皮膚病有一定的療效。
總之,胃腸道疾病和皮膚病是此時的易發疾病。在避暑的同時,還要注意避免風、寒、濕邪侵襲。不可過力過勞,適當運動,注意補水防曬。
|